构造体的型号分类是角色定位的核心体现,直接影响战斗策略与队伍搭配。型号主要分为进攻型、装甲型、辅助型、增幅型四大类,每类对应不同的战斗职能。进攻型以高输出为核心,装甲型侧重削弱敌人抗性并提供团队增益,辅助型专注于治疗与支援,增幅型则兼具增伤与输出能力。按攻击方式可划分为近战与远程两种,近战擅长爆发与贴身作战,远程则提供稳定的持续输出。
泛用机体是游戏中基础且常见的构造体类型,其设计围绕人类意识数据与机械改造的结合展开。这类机体不会自然衰老,但意识数据若遭到破坏会导致重启或死亡。泛用机体的技能体系包括基础属性(生命、攻击、防御、会心)、能量参数、等级与进化阶段,不同型号的技能效果差异显著。装甲型的破甲能力优于其他类型,而辅助型的治疗技能在持久战中至关重要。
独域机体是另一种特殊存在,它们通过升格网络筛选但未完全链接,具有更高的感染风险。指挥官需通过远程连接技术操控独域机体,但这一过程会承受较大精神负荷。独域机体的战斗机制与泛用机体不同,通常具备独特的技能循环与爆发模式,例如部分独域机体拥有专属的独域技能,需在特定条件下触发。这类机体在应对高难度敌人时表现突出,但需谨慎搭配队伍以避免属性冲突。
武器与意识的搭配进一步强化了型号的职能分化。5星及以上武器自带技能,并可共鸣获得额外效果,而6星意识套装能显著提升特定型号的强度。增幅型机体依赖高频率技能触发增伤,因此需搭配缩短冷却时间的意识;装甲型则优先选择提升破甲效率的武器。合理利用型号特性与装备联动,是优化战斗效率的关键。
理解型号含义不仅关乎角色培养方向,也直接影响队伍构建逻辑。纯输出队伍需搭配增幅型或装甲型提供增益,而生存压力较大的关卡则依赖辅助型维持续航。型号的划分并非绝对,部分机体可能通过技能或装备跨越定位限制,但核心职能仍是战斗规划的基础依据。